龙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泉市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8:06:12   浏览:85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龙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泉市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


龙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泉市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


龙政发〔2004〕7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龙泉市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试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月八日

龙泉市转业士官和城镇退役士兵
安置工作试行办法

为切实搞好转业士官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军区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冬季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4]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安置对象
按国务院《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和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兵退出现役安置办法》规定需要政府安置分配工作的人员。
二、安置原则
坚持“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原则,并采取指令性安置、自谋职业、双向选择等原则保障转业士官和退役士兵第一次就业。
三、安置范围
(一)国有企业、市属大集体企业、国家参股的股份制企业;
(二)国家机关工勤人员、事业单位;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单位。
四、安置计划
安置计划的编制,先由市安置办综合调查,提出安置初步计划,报经市退伍安置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再由市政府审核批准。
五、安置办法
采取指令性安置、自谋职业、双向选择的三种形式进行安置:
(一)在部队获得大军区(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或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士兵、三等战功以上的退役士兵、因战致残评定为二、三等伤残军人作为指令性安置。
(二)因公因病致残评定为二、三等的伤残军人、服役满十年转业的士官等重点安置对象原则上实行自谋职业、双向选择进行安置。
(三)其余需安置工作的退役士兵政府不作指令性安置,自退伍报到之日起一年内未落实单位的,鼓励自谋职业,一次性发给安置补助金,经公证视为第一次就业,市政府不再予以安置。
(四)机关事业单位在完成指令性安置计划、且另在编制空缺的前提下,同意计划外接收安置转业士官和退役士兵的,根据规定程序报经市编制委员会审核批准,予以安置。
六、鼓励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人员,与市安置办签订协议后,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退役士兵于次年12月底前未能落实工作单位的,经市安置办核准,由市政府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助费,法定服役期内基数为16000元计发,每服役一年增发2000元,义务兵(除士官外)每超期服役一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000元。
(二)重点安置对象选择自谋职业的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在法定服役期内基数为40000元,每超期服役一年增发3000元。伤残军人还可享受在乡伤残军人待遇。
(三)义务兵从到安置办报到之日的次月至安置办作出自谋职业安置通知前期间,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200元;转业士官从部队停发生活津贴费的次月至市安置办发出安置通知前期间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200元。
(四)在领取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后,五年内自谋职业者落实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组织、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应协助办理有关手续,其安置补助费应予退还市安置办。
(五)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对安排到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的退伍军人,除享受到本单位同等条件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外,还应享受国家规定的包括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在内的待遇,其军龄连同待分配期间(一年内)一并计算为投保年限。自谋职业期间按规定标准由个人缴纳保险费,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且实际缴费年限达到或超过15年的,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给予办理退休手续,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发放退休养老金,其军龄连同待分配期间(一年内)一并视同缴费年限,作为计算退休养老金标准的依据。
(六)对自谋职业的转业士官和退役士兵可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93号)的精神,给予政策扶持。具体操作办法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10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对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占一定比例,并按国家规定与退役士兵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经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认定,地方税务机关核准的企业,要在一定时限内免征营业税。对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退役士兵,各有关方面优先给予办理证照;除收取依法颁发证照的工本费外,三年内免收各项行政性收费;从事符合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业,卫生部门优先办理卫生许可证,免收审批费和三年年审费;从事书刊零售的,新闻出版部门免费发放书刊经营许可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或新办农业企业、从事农业服务业的,享受国家有关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要积极向退役士兵提供就业信息,并免费提供1—2次职业介绍服务。
(七)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单位,必须与退伍军人签订劳动合同,对接收伤残军人的单位,市人民政府参照残疾人就业有关规定给予接收单位应有的优惠。
(八)户粮关系可落实就业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也可落实家庭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也可在市内挂靠有固定住房的亲属。
(九)人事档案由用人单位管理,自谋职业的委托市人武部管理。
(十)城镇退役士兵和重点安置对象,在办理安置手续及自谋职业手续时,同时办理党团关系的转移,党团关系可落实在用人单位及户籍所在地的党团组织。在此之前由退伍安置办建立临时党支部。
七、建立安置保障金制度
安置保障金主要用于自谋职业的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及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补助费,经费由市财政解决,并在每年的七月底前把安置保障金拨给市安置办。
八、严肃安置纪律
(一)对拒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安置计划任务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主要责任人,视情节作如下处理:
1、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规定,监察局按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政纪处分,建议有关机关作出处理。
2、对确有困难无法完成当年安置任务的单位,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市安置领导小组批准,向市安置办交纳安置指标调控费每名5万元;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三年内不得给予办理其他人员调入手续。
(二)因接收单位推拖,造成退伍军人不能按时上岗工作,自安置办开出的安置介绍信和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开具的介绍信之日起,由接收单位负责发放工资。
(三)对办理假材料谋取安置资格、非农居民占用农业户口指标或农村居民占用城镇户口指标入伍、非户口所在地入伍的城镇退役士兵,以及在农村入伍后购买城镇户口的,一律不享受城镇退役士兵的安置政策;因个人原因超过报到时间一个月未到安置办报到的城镇退役士兵,一律不享受自谋职业政策,取消其安置资格,交由居住地社区按社会待业青年管理。
九、通力合作,加强领导
退伍安置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社会性、指令性和长期性的任务,民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商、粮食、财政等部门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宣传部门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圆满完成全市安置工作任务。
十、本《试行办法》由市退伍军人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本《试行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目录(第五批)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目录(第五批)的通知
财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建设银行分行: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改革的需要,我部在1986、1988、1989和1991年四次清理的基础上,对建国以来至1992年12月发布的现行财政规章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并逐一作出了鉴定。其中,已被有关法规、规章代替,应予废止的有200件
;因规章的调整对象已消失或者规章本身的适用期已过,自行失效的有104件。现将这两部分共304件财政规章的目录予以公布,停止执行。请转知所属各单位及各有关部门。
附件:一、废止的财政规章目录
二、失效的财政规章目录

附件一:废止的财政规章目录
(一)预算管理类
1.关于目前预算管理中几项具体问题的规定(1959年5月19日财政部发布)
(二)税收类
2.关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施行细则若干条款解释问题的复函(1982年3月20日财政部发出)
3.关于对劳改部门用自筹资金修建监舍的建设投资暂免建筑税的通知(1984年2月11日财政部发出)
4.关于国家基建计划安排用银行的基建投资贷款免征建筑税执行时间问题的通知(1984年2月13日财政部发出)
5.关于省内自行安排银行发放基建贷款征收建筑税的批复(1984年3月7日财政部发出)
6.关于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建设投资免交建筑税问题的批复(1984年4月26日财政部发出)
7.关于工会举办疗养院、养老院的建设投资征收建筑税问题的复函(1984年4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8.关于冶金工业部黄金基本建设免交建筑税的复函(1984年5月26日财政部发出)
9.关于免征档案馆库房和工作用房自筹资金建筑税的通知(1984年7月21日财政部发出)
10.关于个人贩运粮食征收工商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8月14日财政部发出)
11.关于对保险公司承保的职工医疗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免征工商税的通知(1984年8月24日财政部发出)
12.关于浴池业征免营业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9月26日财政部发出)
13.关于电瓷产品及含瓷件的电子元器件征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10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4.关于对你部免缴奖金税范围问题的函(1984年11月14日财政部发出)
15.关于对军队转业干部住房投资专案免征建筑税的通知(1984年11月2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军转干办公室发出)
16.关于纠正建筑税若干免税问题的函(1984年11月26日财政部发出)
17.关于种子公司经营种子免征零售环节营业税的通知(1984年12月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8.关于建设银行代征建筑税提取手续费办法的通知(1984年12月10日财政部发出)
19.关于抓紧做好1984年度国营企业奖金税征收工作的通知(1985年4月15日财政部发出)

20.关于1985年集体企业奖金税计算问题的通知(1985年10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1.关于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的试点饭店征收奖金税问题的通知(1985年11月1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2.关于对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问题的规定(1985年11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
23.关于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安排基建投资应缴纳建筑税的复函(1985年12月1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4.关于对铁道部所属国营企业征收奖金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1月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5.关于商业部选定的推广北京建国饭店经营管理方法的五十家试点饭店享受减征奖金税待遇的通知(1986年1月10日财政部发出)
26.关于对法律顾问处(律师事务所)和专利代理机构暂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1986年1月1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7.关于对城市市政建设若干项目免征建筑税的通知(1986年5月23日财政部发出)
28.税收征收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1986年5月23日财政部发布)
29.关于对工程承包公司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问题的规定(1986年6月10日财政部发布)
30.关于外贸企业以作价加工方式销售原材料暂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1986年7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1.关于六城市小学生加餐牛奶继续免征营业税的通知(1986年8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2.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1986年8月19日财政部发布)
33.关于个体工商户帐簿管理的规定(1986年8月25日财政部发布)
34.关于明确建筑税纳税地点的通知(1986年9月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5.关于对种子公司免征批发环节营业税的通知(1986年11月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6.关于对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处)暂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1986年12月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7.关于对污染搬迁另建项目超出原建筑面积部分的投资征收建筑税的批复(1986年12月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8.关于国库券推销费不征营业税的通知(1987年2月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9.关于对邮电部门所属企业征免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4月15日财政部发出)
40.关于对城市综合开发公司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问题的补充规定(1987年7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
41.关于对供销社经营再生资源减征营业税问题的补充通知(1987年7月13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42.关于对银行代征代扣建筑税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和能源基金的通知(1987年7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8月9日财政部发布)
44.关于对特别贷款和重点盐业债券筹集资金的贷款免征建筑税的通知(1987年8月15日财政部发出)
45.关于乡镇企业交售给国家的黄金减征所得税的通知(1987年8月17日财政部发出)
46.关于征收建筑税有关问题的通知(1987年8月19日财政部发出)
47.关于国家基建计划安排交通银行的基建投资贷款免征建筑税的复函(1987年9月9日财政部发出)
48.关于个人修建营业用房和出租出售房屋征收建筑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9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49.关于建筑税征免问题的若干规定(1987年10月6日财政部发布)
50.关于国家基建计划安排中国农业银行的基建投资贷款免征建筑税的通知(1987年10月6日财政部发出)
51.关于对银行贷款安排的楼堂馆所和住宅建设投资征收建筑税的通知(1987年11月2日财政部发出)
52.关于对劳改、劳教单位征免建筑税问题的通知(1988年9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三)工业交通财务类
53.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指示的联合通知(1964年7月3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
54.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若干费用开支办法(1973年5月15日财政部发布)
55.关于工人退休安家补助费列报科目问题的复函(1979年2月26日财政部发出)
56.关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的试行办法(1979年6月8日财政部发布)
57.关于征收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固定资金占用费的暂行办法(1980年6月20日财政部、国家经委发布)
58.关于处理军工企业职工医院经费超支问题的函(1980年7月1日财政部发出)
59.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有偿占用流动资金的补充规定(1981年2月20日财政部发布)
60.关于国营工交企业实行有偿占用固定资金的补充规定(1981年2月23日财政部发布)
61.关于关停企业财务处理的规定(1981年2月24日财政部发布)
62.关于压缩国营企业管理费的补充规定(1981年3月9日财政部发布)
63.关于恢复按工资总额计提工会经费的补充通知(1982年1月11日财政部发出)
64.关于三线地区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实行进山补贴的意见(1982年3月16日财政部发出)
65.关于企业试行赊销、分期付款和卖方信贷有关财务会计处理问题的暂行规定(1982年3月31日财政部发布)
66.关于认真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和加强管理的通知(1985年6月3日财政部发出)
67.对《关于认真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和加强管理的通知》的补充规定(1985年7月19日财政部发布)
68.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使用范围的规定(1985年11月11日财政部发布)
69.关于中外合营企业能否预分利润问题的规定(1986年1月20日财政部发布)
70.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关财务问题的规定(1986年4月27日财政部发布)
71.关于国营企业参与调剂留成外汇和留成外汇额度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函(1986年5月26日财政部发出)
7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财务管理规定(1986年8月5日财政部发布)
73.关于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编制1986年决算中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问题的解答(1986年10月29日财政部发出)
74.下达1987年实行按销售额2%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的重点纺织机械(器材)企业名单的通知(1987年3月12日财政部发出)
75.关于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和其他债券有关财务处理的通知(1987年9月21日财政部发出)
76.关于同意邮电通信企业调整线路改造资金提成率的复函(1988年2月9日财政部发出)
77.关于国营企业缴纳耕地占用税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1988年3月10日财政部发出)
78.关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国营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的通知(1988年5月31日财政部发出)
79.关于国营企业试行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不作为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等工资总额基数的通知(1988年8月8日财政部发出)
80.关于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编制1988年决算中有关财务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1988年11月14日财政部发出)
81.关于国营企业发行内部债券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1989年4月5日财政部发出)
82.关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缴纳建筑税有关财务处理的通知(1989年5月9日财政部发出)
83.关于电力直属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有关问题的通知(1989年5月22日财政部发出)
84.关于微机联网中附属设备购置费、安装费如何列支的复函(1989年10月10日财政部发出)
85.关于填报1990年《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财务快报》的通知(1989年11月20日财政部发出)
86.关于同意调整邮电企业大修理提存率的通知(1989年12月15日财政部发出)
87.关于统配煤炭生产企业缴纳耕地占用税财务处理问题的函(1989年12月26日财政部发出)
88.关于妥善处理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停工、待工人员基本生活有关财务处理的通知(1990年1月22日财政部发出)
89.关于同意调整交通部直属航运企业船舶修理基金提存率的复函(1990年1月23日财政部发出)
90.关于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如何处理的复函(1990年2月2日财政部发出)
91.关于计提职工教育经费所依据的工资总额问题的复函(1990年3月30日财政部发出)
92.关于提高电力工业生产企业大修理基金提存率的通知(1990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出)
93.关于提高统配煤矿铁路专用线及专用设备大修理提存率的通知(1990年9月4日财政部发出)
94.关于国营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中几项优惠政策在1990年到期以后如何处理的通知(1990年10月19日财政部发出)
95.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财务管理试行办法(1991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
96.关于上海海运局所属工业企业和上海港机厂固定资产修理基金提存办法的通知(1991年1月28日财政部发出)
97.关于建立重点中央工业企业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1991年3月4日财政部发出)
98.关于同意军工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的通知(1991年3月25日财政部发出)
99.关于下达实行加速折旧的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名单的通知(1991年5月22日财政部发出)
100.关于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1991年8月22日财政部发出)
101.关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缴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有关财务处理的通知(1991年11月9日财政部发出)
102.关于已提足折旧逾龄在用固定资产是否继续计提折旧和大修理基金的批复(1991年11月14日财政部发出)
103.关于兵器部分工业企业逾龄在用设备“八五”期间继续计提大修理基金的复函(1991年12月9日财政部发出)
104.关于同意铁路大中型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的复函(1992年2月25日财政部发出)
105.关于提高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的通知(1992年3月31日财政部发出)
(四)商贸金融财务类
106.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1973年12月19日财政部、商业部发布)
107.国营商业、外贸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1984年8月20日财政部发布)
108.外贸企业出口成本管理办法(1987年10月13日财政部发布)
109.关于国营商贸金融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1987年10月26日财政部发出)
110.国营商贸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1988年10月13日财政部发布)
111.关于外贸企业开展国内有关合营业务分得利润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1988年10月28日财政部发布)
112.关于建立中央工贸企业出口风险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9年2月20日财政部发出)
113.关于外贸商会、协会、学会会费来源问题的复函(1990年8月27日财政部发出)
114.关于人民币汇率调整后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1990年12月20日财政部发出)
115.筹集经贸教育补助资金规定(1991年10月15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布)
116.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1年11月27日财政部发布)
117.关于外贸企业调出调入外汇有关财务处理规定的通知(1991年12月6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出)
118.关于加强外贸企业后备基金财务管理的通知(1992年5月13日财政部发出)
(五)农业财务类
119.林业资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1964年4月24日财政部、林业部发布)
120.农业三场财务管理的几项规定(1979年6月7日财政部、农业部、中国农业银行发布)
121.关于检发国营水产养殖场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的通知(1979年12月11日财政部、国家水产总局发出)
122.国营水产养殖场财务管理试行办法(1979年12月22日财政部、国家水产总局、中国农业银行发布)
123.国营海洋渔业企业财务管理试行办法(1980年4月4日财政部、国家水产总局发布)
124.关于农机事业费开支问题的复函(1980年5月5日财政部发出)
125.关于加强农垦企业包干结余资金管理的试行规定(1981年3月18日财政部、农垦部发布)
126.关于加强财政支农周转金使用管理的暂行规定(1981年11月16日财政部发布)
127.关于加强中央级农业、电力事业费预算管理几个问题的通知(1984年3月1日财政部发出)
128.关于加强监督,管好用好农垦企业包干结余资金的意见(1984年3月14日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发布)
129.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1985年4月3日财政部发布)
130.关于水电部喷灌技术开发公司使用贴息贷款的管理办法(1985年4月8日财政部、水利电力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发布)
131.关于加强农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1985年11月15日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发布)
132.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工作的通知(1987年10月4日财政部发出)
133.关于制定国营农场农机专用设备折旧年限表的通知(1987年11月30日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发出)
134.关于加强中央级农口主管部门支农周转金的管理和使用的通知(1987年12月26日财政部发出)
135.关于抓好国营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国营农垦企业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1989年8月30日财政部、农业部发布)
136.关于加强财政支农周转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1年3月12日财政部发出)
(六)行政事业财务类
137.关于教育事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1963年2月20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布)
138.关于接待外宾的在校学生伙食费用问题的通知(1965年9月11日财政部、高教部发出)
139.关于中小学校舍维修的通知(1968年6月10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出)
140.关于高等院校师生到部队学军经费开支问题(1975年9月11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出)
141.关于公安边防检查站、武装民警中队和消防队年度经费决算“目”级科目填报问题的通知(1977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出)
142.关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会议费开支的规定(试行)(1978年3月9日财政部发布)
143.关于公费医疗几个问题的答复(1979年11月2日财政部发出)
144.关于教育部门干训进修人员伙食补助费的通知(1980年5月26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出)
145.关于部分出国留学人员、访问学者所得奖学金和资助费交由本人支配后有关财务结算办法的具体规定(1980年12月31日财政部、教育部发布)
146.关于卫生部所属企业实行利改税办法后有关问题的复函(1983年6月3日财政部发出)
147.关于文教企业税后利润如何分配问题的规定(1983年9月3日发布)
148.关于核定中央级文教企业税后留利的各项基金分配比例的通知(1983年9月5日财政部发出)
149.关于修改差旅费、会议费开支规定的通知(1983年12月15日财政部发出)
150.关于出差人员乘坐京沪直达快车不坐卧铺如何计发补助费和工作人员调动使用集装箱托运行李如何报销行李托运费的规定(1985年7月25日财政部发布)
151.关于安装进口人造器官费用报销问题的复函(1986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出)
152.关于借用中央财政文教行政周转金的具体规定(1988年10月17日财政部发布)
153.关于对中央级文教卫生企业报刊补贴办法及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1989年8月11日财政部发出)
154.对《关于拟为我部发展生物制品生产及技术改造给予特殊政策的请示》意见的函(1989年10月24日财政部发出)
155.对《关于逐步调整大中专教材价格和理顺补贴办法的请示报告》意见的函(1990年11月7日财政部发出)
156.关于全国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周转金使用范围等的批复(1991年1月5日财政部发出)
157.国营文教企业财务管理规定(1991年11月9日财政部发布)
(七)外事财务类
158.中央级各单位使用非进口外汇预算编造拨付暂行办法(1950年8月28日财政部发布)
159.中央级各单位使用非进口外汇计划编审及结汇暂行办法(1953年10月16日财政部发布)
160.关于改革非贸易外汇收支计划管理的通知(1969年12月16日财政部发出)
161.关于调整援外出国人员服装零用费和有关问题的通知(1980年2月9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出)
162.关于援外出国人员国外服装零用费问题的补充通知(1980年3月21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出)
163.关于修订《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国外伙食、住宿、公杂费预算标准》的通知(1981年3月16日财政部发出)
164.关于招待外宾费用中央与地方划分的暂行规定(1981年10月16日财政部、外交部发布)
165.关于临时出国人员享受艰苦地区补贴的通知(1984年7月20日财政部发出)
166.关于修订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1984年12月19日财政部发出)
167.国营对外承包企业财务管理办法(1985年8月15日财政部发布)
168.关于停止执行临时出国人员国外伙食费包干办法的通知(1985年10月11日财政部、外交部发出)
169.关于我派往联合国机构任职人员费用开支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1985年10月16日财政部、外交部发布)
170.关于临时出国人员的出国经费和用汇计划加强财政管理的暂行办法(1985年10月24日财政部发布)
171.关于对外承包企业工资改革后职工福利和职工奖励基金如何提取和使用的答复(1986年5月27日财政部发出)
172.国营对外承包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87年3月5日财政部发布)
173.关于修订因公临时出国人员国外伙食费、住宿费、公杂费预算标准的通知(1987年6月2日财政部、外交部发出)
174.关于调整赴波兰等八个国家临时出国人员国外费用开支预算标准的通知(1988年2月11日财政部、外交部发出)
175.关于修订接待外宾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1988年2月22日财政部、外交部发出)
176.国营旅游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1988年3月21日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发布)
177.关于颁发《国际职员工资待遇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通知(1989年3月27日财政部、外交部、人事部发出)
178.关于派往国际组织驻京机构任职人员的对外收费标准和对内生活待遇的规定(1989年7月28日财政部、外交部、人事部发布)
179.关于旅游者综合服务费中提取的宣传费是否缴纳能源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的函(1990年2月6日财政部发出)
180.国营对外承包企业财务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1990年6月5日财政部发布)
181.关于提高国营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的通知(1992年8月18日财政部发出)
(八)基本建设财务类
182.关于加强和改进自筹基建资金管理的通知(1986年3月31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出)
183.关于地矿部所属有关地矿局停止退休费用部门统筹试点的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198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出)
184.关于国防军工所属单位基本建设拨、贷款管理工作的规定(1989年3月3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布)
185.国营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稿)(1991年8月17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布)
(九)会计管理类
18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3月4日财政部发布)
187.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5年4月24日财政部发布)
188.会计工作达标升级试行办法(1988年6月28日财政部发布)
189.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8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
190.对外承包企业会计制度(1988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
191.对外承包企业示范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8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
192.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89年4月21日财政部发布)
193.关于开展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的通知(1989年6月27日财政部发出)
194.关于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当前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30日财政部发出)
195.关于会计达标升级考核确认工作的几项规定(试行)(1989年12月30日财政部发布)
196.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90年8月16日财政部发布)
197.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1990年8月20日财政部发布)
198.城镇集体商业企业会计制度(1990年9月20日财政部发布)
199.国营证券公司会计制度(1991年8月21日财政部发布)
200.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91年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

附件二:失效的财政规章目录
(一)综合类
1.关于返还三线企事业调整项目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建筑税的函(1986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出)
2.关于对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几点要求的通知(1987年9月10日财政部发出)
3.关于做好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几项工作的通知(1989年3月3日财政部发出)
4.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通知》的具体规定(1989年11月17日财政部、国务院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发布)
(二)税收类
5.关于香精、香料适用税率问题的通知(1984年1月13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6.关于电瓷产品征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1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7.关于儿童附捐邮票的附捐金额免征工商税的通知(1984年1月30日财政部发出)
8.关于出口红碎茶退税的通知(1984年2月16日财政部发出)
9.关于对麻纺织企业生产销售的麻纺织品减征工商税的通知(1984年2月25日财政部发出)
10.关于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经营的进口高价化肥、农药继续免征零售环节工商税的通知(1984年3月1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1.关于纺织系统危险产房修建免征建筑税的通知(1984年3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2.关于进口的钛白粉适用工商税税率的通知(1984年4月4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发出)
13.关于建筑产品商品化收入暂免工商税收的函(1984年4月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4.关于对定点生产的石英电子钟、表给予减税照顾的通知(1984年4月12日财政部发出)
15.关于广播电视服务公司、服务部经营所得征免工商税收问题的通知(1984年5月14日财政部发出)
16.关于工商所得税不能实行包干上交问题的函(1984年5月23日财政部发出)
17.关于勘察设计单位征免工商所得税问题的批复(1984年6月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8.关于筹建看守所、收审所、劳教所暂免建筑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6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19.关于奶品公司直接销售给小学生课间加餐牛奶暂免征收零售环节工商税的通知(1984年7月2日财政部发出)
20.关于对维纶纤维和维纶纺织品给以减免税照顾的通知(1984年7月21日财政部发出)
21.关于对出口陶瓷减免工商税的通知(1984年7月25日财政部发出)
22.关于对三聚磷酸免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7月28日财政部发出)
23.关于对“转出投资”计征建筑税问题的复函(1984年9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4.关于机械设备成套局(公司)征免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9月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5.对沼气技术服务公司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的通知(1984年9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6.关于对粗铜给予减、免税照顾的通知(1984年10月31日财政部发出)
27.关于对搪瓷制品征税问题的通知(1984年11月1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28.关于对劳改企业暂免征收煤炭资源税的通知(1984年11月22日财政部发出)
29.关于检发《增值税问题解答》的通知(1984年11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0.关于做好1984年国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交工作的通知(1984年11月28日财政部发出)
31.关于做好1984年度集体企业工商所得税汇算清交工作的通知(1984年12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2.关于以煤、焦为原料的化肥减免税问题的通知(1985年6月25日财政部发出)
33.关于征收1985年度集体企业奖金税问题的通知(1985年9月28日财政部发出)
34.关于对蚕丝织品暂时减征或免征产品税、增值税的通知(1985年10月12日财政部发出)
35.关于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五个直属站缴税地点问题的复函(1985年12月9日财政部发出)
36.关于延长外商从我国取得的利息及租赁费减征所得税期限的通知(1986年1月6日财政部发出)
37.关于乡镇企业税收增长部分扶持农业问题的通知(1986年1月11日财政部发出)
38.关于检发《纺织产品试行增值税问题解答》的通知(1986年2月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39.关于对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所属各公司免征所得税等问题的通知(1986年2月28日财政部发出)
40.关于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所得税、调节税1986年继续实行集中缴库的通知(1986年2月28日财政部发出)
41.关于个人取得债券利息暂不征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3月8日财政部发出)
42.关于基层供销社销售农用柴油、汽油、润滑油暂免征收零售环节营业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3月10日财政部发出)
43.关于取消《产品税税目税率表》所列“纺织品类”的通知(1986年3月26日财政部发出)
44.关于对日用机械、日用电器、电子产品和搪瓷制品、保温瓶试行增值税的通知(1986年5月17日财政部发出)
45.关于搪瓷制品、保温瓶试行增值税适用税率的通知(1986年6月7日财政部发出)
46.关于非普通照明白炽灯泡、灯管适用税目的通知(1986年6月2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47.关于对三线调整单位减免税的通知(1986年7月5日财政部发出)
48.关于对干电池减征产品税的通知(1986年7月17日财政部发出)
49.关于对氯化铵和纯碱减免产品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7月18日财政部发出)
50.关于个人取得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通知(1986年7月25日财政部发出)
51.日用机械、日用电器、电子产品、搪瓷制品和保温瓶增值税计算办法的具体规定(1986年7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
52.关于加工、生产中药饮片免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7月2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53.关于纺织产品试行增值税若干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1986年9月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54.关于同意对盐务部门提取的原盐平衡差资金定期免征能源交通重点基金的复函(1986年9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55.关于统一增值税乙类产品委托加工计税依据的通知(1986年9月17日财政部发出)
56.关于对丝针织袜子减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11月21日财政部发出)
57.关于对工业自销产品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1986年12月17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58.关于实行工资调节税的企业计算1986年上缴税利范围的通知(1986年12月2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59.关于进入钢材市场销售的钢材征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2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60.关于纺织品征税几个问题的通知(1987年3月1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61.关于进入钢材市场销售钢材征税问题的补充规定(1987年6月5日财政部发布)
62.关于对敌百虫等五种农药产品暂免征收产品税的通知(1987年7月13日财政部发出)
63.关于对经营商品房收入征免营业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7月2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64.关于对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程控交换机四种产品实行减免税和提取研究开发费优惠政策的通知(1987年8月19日财政部发出)
65.关于农用塑料薄膜免征增值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10月23日财政部发出)
66.关于对技术出口收入征免所得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11月13日财政部发出)
67.关于生物制品减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12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68.关于搪瓷口杯、面盆减税范围的通知(1987年12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69.关于对中药饮片减税问题的通知(1987年12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70.关于民航各企、事业单位收取的地面飞机服务费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1988年2月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71.关于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综合经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1988年8月1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
72.关于对勘察设计单位恢复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的通知(1989年9月8日财政部发出)
(三)工业交通财务类
73.关于解决地方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的通知(1972年2月29日财政部发出)
74.关于压缩钢材库存措施有关财务处理的补充通知(1980年6月30日财政部、国家经委发出)
75.关于国营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使用范围问题的解释(1982年6月7日财政部发出)
76.清理整顿公司财务的规定(1989年2月10日财政部发布)
77.关于财政部门对公司出具财务脱钩、挂钩及实有资金审定证明有关事项的通知(1989年2月24日财政部发出)
78.关于《清理整顿公司财务的规定》若干问题解答的通知(1989年3月8日财政部发出)
79.关于对国务院各部门驻外地公司机构出具财务脱钩、挂钩及实有资金证明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1989年4月1日财政部发出)
80.关于做好撤销、合并全民所有制公司资产和债权债务清理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31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出)
(四)商贸金融财务类
81.关于外贸企业归还各种专项贷款的暂行规定(1987年3月2日财政部发布)
82.市场调节基金管理办法(1988年7月30日财政部、商业部发布)
83.沿海地区设立轻纺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基金的暂行规定(1987年9月10日财政部、经贸部、轻工部、纺织部发布)
84.关于改进出口收汇奖励金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1987年12月1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出)
85.出口风险基金管理办法(1988年9月30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布)
86.关于对彩色电视机征收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后有关贴息问题的通知(1989年4月29日财政部发出)
87.关于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0年2月16日财政部发出)
88.出口奖励金财务管理办法(1991年4月19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布)
89.关于改进外贸出口奖励办法的通知(1992年5月25日财政部、经贸部发出)
(五)农业财务类
90.关于土壤普查人员野外工作补助按何开支标准执行的复函(1979年7月23日财政部发出)
91.关于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经费可以跨年度使用的通知(1979年11月28日财政部发出)
92.关于“七五”期间国营农垦企业财务包干的几项规定(1985年10月15日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发布)
93.关于“七五”期间对国营农牧渔良种场继续实行财务包干的规定(1986年1月17日财政部、农牧渔业部发布)
(六)行政事业财务类
94.关于继续认真地做好下半年制定行政经费工作的通知(1986年7月28日财政部发出)
95.转发山东、辽宁省认真处理擅自统一着装的通知(1989年2月22日财政部发出)
96.关于从严控制1989年行政费支出的通知(1989年4月3日财政部发出)
97.关于纠正政法委员会干部着装问题的函(1989年10月23日财政部发出)
98.关于进一步做好1990年控制行政费工作的通知(1990年5月21日财政部发出)
99.对《关于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各项收支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的请示》的批复(1990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出)
100.关于新闻出版署直属企业延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批复(1991年4月30日财政部发出)
101.关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经费开支标准和财务管理办法》的批复(1991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出)
(七)基本建设财务类
102.关于调整基本建设拨改贷范围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1986年6月11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出)
103.关于国营施工企业报废老旧汽车库存配件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198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出)
104.关于对煤田地质勘探单位的奖金来源和财务处理意见的函(1988年9月22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出)



1993年12月13日

The Draft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European Union

周大勇 (Zhou,Dayong)

1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draft constitution in aspect of the human rights
2 short review of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European Union
3 the new points in aspect of human rights in the draft constitution
3.1 common values
3.2 incorporation of the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3.3 other changes could affect the human rights
4 arisen questions
4.1 the protection different from under the Convention
4.2 the two courts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5 conclusions in a historical view




1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draft constitution in aspect of the human rights

“Conscious that Europe is a continent that has brought forth civilization; That its inhabitants, arriving in successive waves from earliest time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values underlying humanism: equality of persons, freedom, respect for reason” Extract from the preamble to the draft Constitution

In past 16 years, the European Union (EU hereafter) has marked itself through a series of changes. From The Single European Act, in which the Union committed itself to create a single market and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on its territory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of people, goods, services as well as capital, to Maastricht Treaty, which brought the Union into reality and led to common foreign policy and cooperation in the area of justice and internal affairs as a higher level cooperation among Member States. Then the following Amsterdam (1997) and Nice (2001) Treaties, strengthened cooperation i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and placed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 matters and established the frame for the Union as a legitimate institution, in which peopl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integrated in a large region would have common historical direction and splendid future before them. Just before the door of enlargement of the Union, it was argued that the Union has to improve democracy and transparency as well as efficiency, in order to outlines the EU’s purpose and competence clearly and streamline structures so as to prevent paralysis, therefore a new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on is determined to replace the EU's series of key treaties in passed over the last 50 years as a single document .

Under leading of former French President and master draftsman 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set about its work of drafting the European Union's first ever full-fledged constitution. With the convention's work completed, the draft must now be finalized by an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f European leaders that is expected to complete deliberations by the end of the 2003. As far as our topic is concerned, noticeably modifications come out in the constitution contract, first of all,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which we will discuss later. In the beginning it is meaningful to consider the statues of the draft constitution in the progress course of the Union. The Union desires to bring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ntinuously integrating market and expanding freedom under light of united institution and social systems . These goals, however, are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 That means, if we regard human rights as a series right which realized at first in peaceful and law-ruling society, then the Union has already kept on entrenching to appreciate these goal from beginning on, and now by means of perusing such goal in a larger region through enlargement, the EU’s influence extent to broader area and more people.

The draft constitution then in such context should be viewed as another historical phase in the process. Because the promoting of well-being and fortune of people depend not o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ituation and adding some single freedom clauses into the governmental documents, but also upon the entire politic system and background in which we live. Without governing based on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especially a rip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mechanism, the rea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could only be on the paper.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motive caused the Declarat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 which committed the Union to becoming more democratic, more transparent and effectiv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a Constitution in response to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of Europe . In this perspective, one shall recognize the Constitution as a moving forward step of the whole EU institutionalization targeting its goal, so that to discuss the Constituti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human right protection, it is helpful to review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Europe and, especially in EU.

2 short review of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European Unio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has been internationally come to life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1948 (UDHR) with reorganization of disregard and contempt for human rights have resulted in barbarous acts which have outraged the conscience of mankind and respect for inherent dignity as well as the equal rights of all members of the human. This declaration states explicitly that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humans have to be guaranteed without distinction and destruction by any group, state or person. These principles were broadly accepted by European countries, considering the origin of the EU (EC) and the historical separation in Europe after WWII, we denote only the contracting countries of European Community.

For the Member States of EC, the Council of Europe has been up to now the most important instrument, which established in 1949 as a result of the Congress of Europe in The Hague , and took for the basic of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Council accepted the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integrated it into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Convention hereafter), which and its 12 Protocols turned out to be the significant resource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Europ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vention, the other two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same age aftermath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e. OEEC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didn’t include relevant clauses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to their founding treaties. Since it was agreed at that time, the Council of Europe would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fundamental freedoms and democratic values, whereas the OECD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were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economic restoration of Europe. The reason of separate organizations was based on a view to avoiding economic excuses for future inhumanity. Another reason came from the thought, which believed tha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set forth in the Community Treaties could not lead to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Furthermore, the original Member States in the Treaty of Rome feared, that the inclusion of a "bill of rights" in the Treaty might have brought about an undesirable expansion of Community powers, since it could lead Community institutions to interpret their powers as extending to anything not explicitly prohibited by the enumerated guarantees.

Under the regime of Council of Europe, a lots of achievement of human rights improvement has been reached , ye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EU, another mechanism on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hich does not totally rely on the Council of Europe has derived out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eing lack of provisions ruling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EC did not prevent the EC and the later European Union from providing care for th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violations on human rights. Naturally, how could a swelling 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 as EC, which has been continually strengthening its power in all social aspects, does not involve in human rights issues especially w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human rights nowadays become more significant both in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tages? Regarding to EU, The protection system has been form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the legislation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EU. Since there were no Member States of EU (EC) which accedes to the Community without being a member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and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 it impose obligations on the Member States that they should ensure that the internal laws and practices comply with the human rights standards set out in the instruments. Very member states in EU have recognize the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Convention and incorporated them somehow into national laws, most importantly, provided constitutive protection as the basic legal resource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For example in Germany, Basic Law (Grundgesetz) Art 1 to 19 deliver explicit provisions even beyond the Convention; the same case as Part VIII (§71-85) in Constitution of Denmark ; in Britain the Act of Human Rights came into force on 2 October 2000 steers extending a ways, in which the Convention can be used before domestic courts. Certain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 human rights lessons, the basic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could only be afford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rough 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excise of authoritative power.

Secondly, the institutions and legislation at the EU level acts also with high respect to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EU has showed its commitment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nd has explicitly confirmed the EU's attachment to fundamental social rights ever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Amsterdam Treaty established procedures intended to secure their protection. It was ascertained, as a general principle,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should respect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upon which the Union is founded. For the first time a procedure is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which severe and continuing violations of Fundamental Rights can lead to suspension of voting and other rights of a member state, if the Union determined the existence of a serious and persistent breach of these principles by that Member State. As to the Candidate countries, they should also respect these principles to join the Union. Furthermore, It has also given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the power to ensure respect of fundamental rights and freedoms by the European institu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ner require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perations, in order to reach objective of developing and consolidating democracy, EU also need its rule respecting for human rights. Such cases we have are for instance the EU Council’s regulation on human rights,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975/199 and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976/1999 for example, are aimed at providing technical and financial aid for operations to promote and protect of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s well a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etc.

Likewise, at their meeting in Cologne in June 1999, EU leaders declared that in respect to the current stage of progres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fundamental rights applicable at Union level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namely be consolidated in a Charter and thereby made more evident. They argued, that the legal resources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come from not only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f Human Right, but also from variou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drawn up by the Council of Europe as well a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they also include EU treaties themselves and from the case law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As a result, a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Charter hereinafter) was sketch out, which highlighted the EU’s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for fundamental freedoms and for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through listing more rights a more precise definition of the common values comparing the early documents including the Conven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concentrate on the Charter in point 3 since it has been integrated in the draft Constitution as a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Finally, the opinion and case-law of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ECJ hereafter) also have immense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rument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within EU.

Although the jurisprudence developed by the ECJ recognizes the Convention as the standard-setter in cases in which the Court has to consider and decide a human rights issue, since there were no relevant legislation existed in the frame of the Community, the ECJ furnish itself power in this aspect by means of case-law. Earlier in 1974, the ECJ first made reference to the ECHR in the Nold judgment, in which the ECJ emphasized its commitment to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based on the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s of the Member States’ fundamental rights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which the Court enforces. In assuring the protection of such rights, the Court is required to base itself on the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s common to the Member States and therefore could not allow measures, which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fundamental rights recognized and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s of such States. The ECJ declar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n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which the Member States have cooperated or to which they have adhered could also supply indications which may be taken into accoun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mmunity law.

That implied, even without clear regulations in the treaties, the remedy against violation on human rights could also be provid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mmunity in respect for the common traditions applied to the Member States, and in connection with we have mentioned about the Member States’ above, the principles and resource applied to the Member States derived from the Council of Europe. Thus a EU standard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transform a rating comparison of the members’ legal systems to the case-law in ECJ in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