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2:00:24   浏览:961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已废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


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1999年7月1日呼和浩特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0年1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房屋拆迁安置管理,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保护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以下简称房屋拆迁)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
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和使用人。
第四条 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有利于旧城区改造,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第五条 城市房屋拆迁应当遵循先补偿后搬迁、先安置后拆除的原则。拆迁人必须依照本条例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和安置;被拆迁人应当服从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搬迁。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提前搬迁的,拆迁人应当给予适当奖励。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拆迁管理办公室是本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市辖各区房屋拆迁工作。
公安、土地、物价、房产、工商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房屋拆迁工作,保障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 拆迁管理
第七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需要拆迁房屋的,应当向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拆迁申请,经批准发给《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拆迁,并按照规定缴纳拆迁管理费。
第八条 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一)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
(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和用地批准文件;
(四)拟拆除房屋的平面现状图;
(五)拆迁计划和拆迁补偿安置方案;
(六)提供不低于安置总量50%的安置现房,或者拆迁安置费总额50%的专项资金的凭证;
(七)拆迁人委托拆迁的,应当提供拆迁委托协议和被委托单位的《房屋拆迁资质证书》。
第九条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监督拆迁安置专项资金的使用。拆迁人按照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将房屋拆迁安置费总额50%的资金,存入银行专用账户,作为建设安置房专项资金,经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拆迁人方能使用。
第十条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收到拆迁人提供的有效文件和资料后,应当实地测量拆迁面积,审查拆迁计划和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等资料,在十日内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后,应当将建设项目性质、拆迁人、实施拆迁企业、拆迁范围、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搬迁和拆迁期限、拆迁纠纷处理程序等予以公告。拆迁公告发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拆迁现场运迁。
拆迁公告发布的同时,还应当公布《房屋拆迁许可证》和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接受群众监督。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补偿、安置、补助的标准、依据、计算办法,安置房屋平面图和地址,期房过渡期限和地点,实施拆迁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现场拆迁工作人员的姓名、职
务等。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重点工程、综合开发或旧城区改造等建设项目,由市政府组织具有房屋拆迁资质的单位统一拆迁。对一般建设项目,具有拆迁能力的单位可以自行拆迁,也可以委托拆迁。委托拆迁的,拆迁企业必须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房屋拆迁资质证书》

受委托的拆迁企业,不得将拆迁项目再委托他人实施拆迁。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拆迁委托。
第十三条 房屋拆迁企业应当按照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拆迁任务,无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房屋拆迁经营活动。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对不合格的或者不按照资质等级进行拆迁活动的房屋拆迁企业,提出意见,报原批准机关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房屋拆迁实行拆迁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房屋拆迁人员应当是实施拆迁企业的在册职工,在执行拆迁任务时,必须佩带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核发的《房屋拆迁人员上岗证》。未佩带《房屋拆迁人员上岗证》的人员,被拆迁人有权拒绝拆迁。
第十五条 拆迁范围确定后,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公安、工商及其他有关部门暂停办理在拆迁范围内的户口迁入、分户,核发工商营业执照,房屋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更等手续。暂停办理期限为六个月。
第十六条 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补偿形式、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楼层、位置及交付使用时间、搬迁过渡方式、过渡期限、违约责任以及当事人约定的其他条款。未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拆迁人不得实施
拆迁。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使用统一印制的规范文本,协议签订后应当报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有一方要求办理公证的,应当向公证机关办理公证。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后,因建设项目转让变更拆迁人的,原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由项目受让人继续履行。项目转让人、受让人、被拆迁人三方应当签订补充协议,并按前款规定办理备案和公证手续。
第十七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和安置达不成协议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自收到拆迁当事人有效文件和资料之日起十日内作出书面裁决。未作出书面裁决之前禁止强制拆迁。
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复议或者诉讼期间,拆迁人已给被拆迁人提供周转房屋的,不停止拆迁的执行。但拆迁前,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拆迁当事人对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作勘察记录,并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十八条 在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搬迁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逾期仍不搬迁的,由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第十九条 拆除有产权纠纷、代管、典当或者设有抵押权等的房屋,拆迁人应提出补偿、安置方案,报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证据保全公证后,方可拆除。
在拆迁期限内被拆除房屋有产权纠纷的,补偿或者安置的房屋应当由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代管。
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有租赁关系的房屋,租赁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条 拆迁人应当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生效之日起三个月内,持有关文件和资料,向市房产、土地管理部门办理被拆除房屋的产权和土地使用证注销手续;在被拆迁人得到实际安置之日起12个月内,为被拆迁人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或者住房租赁合同,并承担所需费用。但被拆除
房屋没有办理产权登记,因拆迁需要补办的,由被拆迁人负担有关费用。
第二十一条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拆迁档案制度。拆迁人在拆迁项目(包括自行拆迁项目)结束后三个月内,将拆迁有关资料汇总送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存档。
第二十二条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拆迁人和拆迁企业的管理,禁止拆迁人、拆迁企业强行拆迁和野蛮拆迁,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屋拆迁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办事必须公开、公正、公平,并为被检查人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四条 城市房屋拆迁中,对军事设施、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宗教场所和归侨、侨眷、华侨私有房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拆迁补偿
第二十五条 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补偿。拆迁补偿实行产权调换、作价补偿或者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的方式。
住宅房屋未经批准改变使用性质的,拆迁时仍按照住宅房屋给予补偿。
拆除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或者违章建筑不予补偿和安置。
第二十六条 拆除公有住宅房屋,实行“拆一还一”,按照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积,对原房屋所有人实行产权调换;原房屋使用人不要求安置的,也可以按照被拆除房屋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对房屋所有人作价补偿。
第二十七条 拆除私有住宅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按被拆除房屋产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再增加40%作为“补偿面积”。偿还房屋的建筑面积与“补偿面积”相等部分,双方互不计价;“补偿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偿还房屋的建筑面积应当补足50平方米,但超过“补偿面积”
的部分,被拆迁人按房屋建安价格交付价款;被拆迁人要求再增加面积的,按商品住宅房价格交付价款;偿还房屋的建筑面积少于“补偿面积”部分,按偿还房屋的商品价格补偿。
拆除私有住宅房屋实行作价补偿的,按照被拆除房屋产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再增加20%的面积,以被拆迁范围内同期商品住宅房均价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 拆除商业、服务等营业性用房实行产权调换的,按照被拆除房屋产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补偿。偿还房屋的建筑面积与原房屋建筑面积相等的,双方互不计价;偿还房屋建筑面积超过或者少于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按商品房价格结算。
拆除商业、服务等营业性用房实行作价补偿的,按照被拆除房屋产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以被拆除房屋同地段同期营业商品房成本价给予补偿。
第二十九条 拆除公益事业用房及其附属物,拆迁人应当按照其原性质、原规模予以重建或者作价补偿,或者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城市规划统筹安排。
拆除企业生产、办公用房及其附属设施,经双方协商、主管部门批准,实行作价补偿。
拆除其他非住宅房屋,拆迁人应当按照被拆除房屋的评估价格一次性给予补偿。
第三十条 拆除房屋以产权调换形式补偿的,从区位好的地段迁入区位差的地段,拆迁人应当按照地区商品住宅房价格差给予补偿或者折算成房屋建筑面积给予补偿。
第三十一条 拆除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庭院,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补偿。
拆除房屋附属设施、花园等不作产权调换,但应当作价补偿。
第三十二条 拆除生产、经营性用房造成停产停业的,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十三条 根据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在房屋拆迁中,需要拆除供电、邮政、通讯、地下管网、人防工程、绿地等设施的,各产权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其他建设项目需要拆除上述设施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重建或者作价补偿。
第三十四条 对拆除设有抵押权的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重新签订抵押协议并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办理房屋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实行作价补偿的,抵押人应当将所得补偿金提存公证,作为抵押财产处理,或者由抵押当事人重新设立抵押权,相应变更抵押合
同。

第四章 拆迁安置
第三十五条 在拆迁范围内对下列被拆除房屋的合法使用人,按照本条例予以安置:
(一)有正式住房的居民(包括被拆除房屋使用人在部队服现役的战士、常住户口在本市学校或工作单位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职工);
(二)有正式办公用房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
(三)有正式营业用房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四)其他应当给予安置的本市居民。
第三十六条 在拆迁范围内,拆除公有住宅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原房屋使用人不予安置:
(一)有户口而无正式住房的;
(二)被拆迁人所在单位已分配住房并达到住房标准的;
(三)长期闲置或者违法转租公有房屋的;
(四)其他不符合安置条件的。
拆除租赁、借用私有住宅、非住宅房屋的,对原房屋使用人不予安置。
第三十七条 拆除房屋,对被拆迁人的安置地点,应当根据城市规划对建设地区的要求和新建工程性质,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实行回迁或者异地安置:
(一)被拆迁的区域用于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公共福利事业等非住宅建设和国家特殊用房建设的,应当异地安置。
(二)被拆迁的区域用于商品房综合开发、职工住宅建设的,应当回迁安置。经被拆迁人同意,也可以异地安置。
(三)拆除商业、服务等营业性用房应当回迁安置。无法回迁安置的,按照合理布局、方便营业的原则,经双方协商,可以异地安置。
第三十八条 安置住房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质量标准和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并具备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安置住房建筑面积最少不低于50平方米。
第三十九条 拆除公有住房,对原房屋合法使用人按下列规定安置:
(一)原房屋使用人要求购买被拆除房屋产权的,原房屋所有人应当将被拆除房屋,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出售给原房屋使用人。原房屋使用人取得产权后,拆迁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给予安置。
(二)原房屋使用人不要求安置的,拆迁人应当一次性付给安置补助费,并对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按照原房屋建筑面积,以重置价格结合成新作价补偿。
第四十条 实行异地安置的,拆迁人应当一次性现房安置被拆迁人。一次性安置确有困难或者回迁安置的,经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期房安置。
期房安置的过渡期限自拆迁协议生效之日起为十八个月。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过渡期限的,经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在期房安置的过渡期间,拆迁人应当参照原房屋使用面积,为被拆迁人提供具备正常居住条件和基本生活设施的房屋临时安置;被拆迁人自行过渡的,拆迁人应当付给被拆迁人临时住房补助费。
在延长过渡期内,拆迁人对其提供周转过渡房的被拆迁人付给临时住房补助费;对自行过渡的被拆迁人,加倍付给临时住房补助费。
第四十一条 对被拆迁人实行现房安置的,拆迁人应当一次性付给被拆迁人搬家补助费;对期房过渡安置的,拆迁人应当一次性加倍付给被拆迁人搬家补助费。
第四十二条 由拆迁人提供周转房临时安置的,被拆迁人回迁时应当退还周转房。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规定的商品房均价、房屋重置价、安置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搬家补助费、提前搬家奖励费等,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会同物价、房产等部门定期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拆迁人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实施拆迁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拆迁,按照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并处100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给被拆迁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拆迁人擅自提高或者降低补偿、安置标准,扩大或者缩小拆迁范围的,对拆迁人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委托未取得《房屋拆迁资质证书》的单位实施房屋拆迁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拆迁,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对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分别处以2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拆迁企业转让、出借《房屋拆迁资质证书》的,或者将拆迁工程转包他人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处以2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拆迁人、拆迁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拆迁,赔偿被拆迁人的经济损失,并处以3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进行拆迁的;
(二)拆迁公告公布前进行拆迁的。
第四十八条 拆迁人、拆迁企业强行拆迁或者野蛮拆迁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拆迁,并处以3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直至吊销《房屋拆迁资质证书》;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
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给被拆迁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
第四十九条 拆迁人提供无合法产权或者建筑质量不合格或者不具备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的房屋安置被拆迁人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其重新安置,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拆迁人承担,并对拆迁人按每户处以20000元罚款。
第五十条 拆迁人无正当理由超过协议规定或者批准的过渡期限的,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同时每超一月赔偿被拆迁人每户2000元,并对拆迁人可以按每户处以2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超过过渡期一年仍不履行协议的,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可以强行拍卖其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补偿被拆迁人。
第五十一条 拆迁当事人有下列行为,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罚款:
(一)拆迁人不按规定报送拆迁安置档案资料和相关报表的,可以并处2000元罚款;
(二)拆迁人不按规定办理被拆迁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证注销手续的,可以并处2000元罚款;
(三)被拆迁人回迁时不按协议退还临时安置过渡用房的,可以每月并处2000元罚款。
第五十二条 实施行政处罚,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下达处罚决定书,并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罚没款一律上缴同级财政。
第五十三条 被处罚的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 胁迫、侮辱、殴打房屋拆迁工作人员,阻碍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房屋拆迁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旗县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房屋拆迁管理工作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4月8日公布施行的《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2000年1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批准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由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2000年1月1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安部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公安部


公安部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二00一年四月五日)




  一、治安管理
  1、公安部关于转业军人落户问题的通知
  (〔53〕公治字第85号 1953年5月26日)
  2、公安部复未领迁移证迁出的居民是否补办迁移问题
  (〔54〕公治字5号 1954年1月12日)
  3、公安部关于地方人民委员会成立后户口簿、册、章、证的使用问题的通知
  (〔55〕公治字91号 1955年5月3日)
  4、公安部为启用新的户口专用章及迁移证的通知
  (〔56〕公治字第7号 1956年2月6日)
  5、公安部关于当前建立与健全农村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问题的通知
  (〔56〕公治字第297号 1956年12月22日)
  6、公安部关于解决临时工、预约工户口问题的补充通知
  (〔57〕公治字第192号 1957年7月8日)
  7、公安部关于规定农业合作社户口簿项目的通知
  (1958年1月18日)
  8、公安部关于解决紧缩城市人口和动员职工家属还乡生产工作中的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
  (〔58〕公治字第32号 1958年1月31日)
  9、公安部关于结合普选建立、健全户口登记工作的通知
  (〔58〕公治字第61号 1958年2月28日)
  10、公安部关于贯彻中央有关制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指示的紧急通知
  (〔59〕公治字第092号 1959年3月26日)
  11、公安部关于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
  (公发〔61〕55号 1961年5月6日)
  12、公安部关于各地清理出来的三类人员不要放回上海的通知
  (公发〔61〕91号 1961年8月21日)
  13、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问题的通知
  (公发〔62〕37号 1962年4月17日)
  14、公安部关于在人口普查结束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通知
  (〔64〕公发(治)419号 1964年7月15日)
  15、公安部关于因公出国人员注销和恢复户口问题的复函
  (公发〔1972〕45号 1972年10月30日)
  16、公安部关于取消户口迁移证收工本费的通知
  (公发〔1975〕32号 1975年9月15日)
  17、公安部关于加强内部保卫工作的通知
  (公发〔1978〕72号 1978年9月25日)
  18、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机关内保机构的通知
  (公发〔1979〕40号 1979年3月10日)
  19、公安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1981年2月15日)
  20、公安部关于外国驻华使、领馆及其人员办理枪支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
  (〔81〕公发(治)68号 1981年5月9日)
  21、公安部关于建立经济民警管理机构的通知
  (〔81〕公发(经)117号 1981年7月31日)
  22、公安部关于对《户口登记簿》《户口簿》改革的通知
  (〔81〕公发(治)105号 1981年8月20日)
  23、公安部关于入出境人员携带枪支、弹药管理规则(试行)
  (〔82〕公发(边)95号 1982年7月7日)
  24、公安部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84〕公发(治)177号 1984年11月3日)
  25、公安部关于查破和处理治安案件的通知
  (〔84〕公发(治)186号 1984年11月22日)
  26、公安部关于做好企事业公安机构组建工作的通知
  (〔85〕公(保)字84号 1985年6月4日)
  27、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再干预麻将、纸牌的制造、销售问题的通知
  (〔85〕公(治)字186号 1985年10月16日)
  28、公安部关于全部销毁淫秽物品的通知
  (〔85〕公(治)字209号 1985年12月30日)
  29、公安部关于全国经济民警统一佩戴人民警察新式帽徽的通知
  (〔87〕公(保)字1号 1987年1月2日)
  30、公安部关于设在企事业单位的公安机构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几个问题的通知
  (〔87〕公发19号 1987年3月14日)
  31、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枪支管理规定》的通知
  (〔87〕公发33号 1987年8月22日)
  32、公安部关于执行《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枪支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
  (〔87〕公(治)字76号 1987年8月27日)
  33、公安部关于给保卫干部、经济民警配备电警棍的批复
  (〔88〕公(保)字3号 1988年1月12日)
  34、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的通知
  (〔88〕公(治)字111号 1988年11月7日)
  35、公安部转发北京市公安局《关于控制外地人员携带枪支弹药进京的报告》的通知
  (〔89〕公(治)字43号 1989年4月20日)
  36、公安部关于加强经济民警臂章管理的通知
  (公保〔1990〕66号 1990年9月20日)
  37、公安部关于对查禁淫药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
  (公治〔1992〕221号 1992年4月3日)
  38、公安部关于各地不要出台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公治〔1993〕0985号 1993年12月24日)
  39、关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手淫、口淫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
  (公复字〔1995〕6号 1995年8月10日)
  40、公安部关于继续抓好清理整顿保安服务公司工作的紧急通知
  (公治〔1998〕914号 1998年10月14日)


  二、消防管理
  41、消防器材生产行业技术引进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87年11月1日 公安部印发)
  42、消防器材生产行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87年11月1日 公安部印发)
  43、消防器材生产行业技术改造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87年11月1日 公安部印发)
  44、公安部关于加强固定灭火系统设备和零部件、灭火剂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通知
  (公通字〔1990〕109号 1990年1月19日)
  45、公安部关于公安部中国消防器材公司改为公安部消防器材管理办公室的通知
  (公通字〔1991〕15号 1991年1月26日)
  46、公安部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共消防安全的通告》的通知
  (公通字〔1995〕27号 1995年3月24日)


  三、计算机管理
  47、公安部关于严厉打击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
  (公通字〔1995〕31号 1995年4月5日)
  48、公安部关于对与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备案工作的通知
  (公通字〔1996〕8号 1996年1月29日)
  49、公安部关于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表》的通知
  (公算〔1998〕95号 1998年4月10日)


  四、监所管理
  50、公安部关于地辖市和县看守所配发五功能四功能控制台的补充通知
  (〔84〕公发(审)74号 1984年5月8日)


  五、交通管理
  51、交通警察执勤规定(试行)
  (〔88〕公(交管)字第84号印发1988年9月19日)
  52、公安部关于巡警在巡逻中能否纠正交通违章的批复
  (公复字〔1993〕8号 1993年8月25日)


  六、劳动教养、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53、公安部关于劳教分子外逃时间是否计入劳教期限之内等问题的答复
  (〔63〕公发(劳)字第124号 1963年2月21日)
  54、公安部关于劳教分子在公安机关被收容审查的时间应折抵劳教期限的通知
  (公发〔1979〕90号 1979年6月23日)
  55、公安部关于县、镇收容劳动教养和地区举办劳动教养场所问题的批复
  (〔80〕公发(教)137号 1980年7月31日)
  56、公安部关于对有轻微犯罪行为、不够刑事处分的劳改犯刑满释放时可否直接送劳动教养问题的批复
  (〔81〕公发(劳)109号 1981年7月20日)
  57、公安部关于收容劳动教养人员年龄问题的通知
  (〔81〕公发(教)168号 1981年11月30日)
  58、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中有关劳教方面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
  (〔81〕公发(教)172号 1981年12月9日)
  59、公安部关于北京市公安机关公开处理向外国人强行兑换外汇券案的通报
  (〔85〕公(刑)字81号 1985年6月3日)
  60、公安部对陕西省公安厅《关于在集中打击破坏水利电力设施犯罪的斗争中拟对一批农村犯罪分子实行劳动教养的请示》的批复
  (〔85〕公(研)字158号 1985年9月3日)
  61、公安部关于对非法倒卖各种票证而又屡教不改的违法分子给予收容劳动教养的批复
  (〔88〕公(刑)字119号 1988年12月9日)
  62、公安部对劳教案件中损害赔偿问题的复函
  (公五发〔89〕0324号 1989年3月16日)
  63、公安部关于消防监督机构是否具有行政诉讼主体资格及有关问题的批复
  (公复字〔1990〕15号 1990年11月9日)
  64、公安部转发山东省公安厅《关于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中应当注意和掌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公通字〔1991〕63号 1991年8月14日)
  65、公安部关于复议治安申诉案件有关程序问题的批复
  (公复字〔1992〕4号 1992年6月11日)
  66、公安部关于取缔同性恋文化沙龙“男人的世界”的情况通报
  (公通字〔1993〕62号 1993年7月5日)
  67、公安部对陕公法发(1993)19号请示的答复
  (公法〔1993〕97号 1993年10月20日)
  68、公安部关于审批劳动教养案件有关程序问题的批复
  (公法〔1995〕15号 1995年2月20日)
  69、公安部关于对多次贩卖少量毒品行为人能否实行劳动教养的批复
  (公复字〔1996〕2号 1996年2月14日)


  七、联合会签文件
  70、公安部、财政部、商业部关于颁发《经济民警着装暂行规定》和《经济民警枪支配发暂行规定》的通知
  (〔81〕公发(经)7号 1981年4月27日)
  71、公安部、全国供销总社关于经济民警着装用棉的通知
  (〔81〕公发(经)139号 1981年9月29日)
  72、公安部、外交部关于因公出国人员办理出境手续的若干规定
  (〔82〕公发(边)69号 1982年5月10日)
  73、公安部、国家标准局消防产品质量检验暂行管理办法
  (〔83〕公发(消)26号 1983年3月2日)
  74、公安部、轻工业部、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烟花炮竹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
  (〔83〕公发(治)146号 1983年12月10日)
  75、公安部、财政部关于改变经济民警服装颜色的通知
  (〔86〕公(保)字39号 1986年5月2日)
  76、公安部、国家标准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对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通知
  (〔86〕公发39号 1986年11月25日)
  77、公安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关于整顿消防器材生产企业的通知
  (〔87〕公(消器)字114号 1987年12月16日)
  78、公安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核准制发临时身份证工本费的通知
  (〔89〕公(治)字98号 1989年11月10日)
  79、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121免检通行证使用和管理规定》的通知
  (公通字〔1995〕92号 1995年12月15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如何确定被吊销企业清算责任人问题的答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如何确定被吊销企业清算责任人问题的答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如何确定被吊销企业清算责任人的请示》(甘工商企字〔1999〕184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处罚决定书或吊销公告中可以载明:“被吊销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公司股东组织清算。”



199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