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应接纳政府采购民事案件/谷辽海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0:31:04   浏览:997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法院应接纳政府采购民事案件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时间:2006年07月24日
作者:谷辽海 
http://www.liaohai.com.cn

2004年10月,某招标公司受采购人的委托,就某采购项目中的100辆负压急救车向社会公开招标。同年11月5日,原告某医疗器械公司向招标公司购买了招标文件,为投标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派人前往芬兰设计监制样车。后来原告得知招标公司将他们的投标作为废标处理,于是起诉到法院,要求赔偿样车损失20万元。可是,法院却认为,原告与招标公司在招投标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不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而是行政诉讼受理范围,故驳回了原告的起诉。随后原告进行了上诉,但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裁定。
类似前述政府采购案件,各地法院不予以受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均以不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为由,将供应商挡在法院大门之外。笔者认为,法院的做法有悖于现行法律规定。供应商与招标公司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纠纷,可以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依据民事法律的规定,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论是《政府采购法》还是《招标投标法》,赋予供应商救济的法律规定均属于任意性法律规范,选择救济权的途径取决于供应商。对于招标公司的违法行为,最有效的监督主体就是投标供应商,其监督的手段可以求助于行政主管机关,也可以求助于司法机关。对于后者,供应商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只能是属于民事诉讼案件(我国刑法规定的自诉案件例外),不可能属于行政诉讼案件。依照《政府采购法》,供应商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提出质疑,也可以向主管的财政部门提出投诉,《招标投标法》也有类似规定。前后两部法律赋予供应商在救济程序中的规定均属于任意性法律规范,而非强制性法律规范,通过怎样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进行法律救济,这些权利完全属于供应商。故笔者认为,法院无权剥夺供应商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根据《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依照《合同法》规定,合同缔约程序或履约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享有管辖权。实践中,各级法院受理政府采购案件往往是以行政主体的处理结果作为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这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不论是投标供应商还是采购主体,在政府采购合同缔约过程中,任何一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信赖利益,受损方均有权提出索赔。依照现行法律,投标供应商与招标公司之间发生的争议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由这一法律关系所引起的损害事实,当然是属于民事纠纷。落标供应商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赔偿数额的诉讼请求,存在纠纷发生的事实与理由,当然属于法院民事受案范围,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故笔者认为,法院驳回原告的起诉,是没有事实和法律根据的。

(作者为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征收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固定资金占用费的暂行办法

财政部/国家经委


关于征收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固定资金占用费的暂行办法
财政部/国家经委




(注解:从一九八三年起,实行利改税办法的企业不再执行此办法。)
为了加强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经济责任,促进企业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根据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三日国务院《关于按照五个改革管理体制文件组织试点的通知》的精神,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在国家没有正式颁发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税法以前,从一九八0年起,先在实行
利润留成的企业中进行有偿占用固定资金的试点,一九八一年准备全面推广。凡进行有偿占用固定资金的试点单位,暂按本办法向各级财政交纳固定资金占用费。
一、国营企业按照每月月初固定资金的帐面余额计算交纳固定资金占用费。
企业应当在清产核资中核实固定资金。凡是用基本建设投资、各种专项拨款、基本折旧基金、各种专项贷款以及其它资金来源购建的固定资产,都应清点计算入帐,确定固定资金余额,并用以计交固定资金占用费。实行按产量计提更新改造资金的企业,过去没有按期冲减固定资金的数
额,经过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审查后,将相当于折旧的部分冲减固定资金。固定资金的计算方法按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征收固定资金占用费的比例,根据各个行业现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分别规定如下:
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纺织、轻工和国外引进成套设备等工业企业,月率5~8‰;
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力、城市公用、劳改工业等企业,月率3~5‰;
农机、煤炭、矿山开采(包括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建材、森工、铁道、交通、建筑等企业,月率2‰。
国营工交企业交纳固定资金占用费的具体比例,可由各省、市、自治区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行业比例范围内,根据每个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低情况分别核定。
三、邮电、民航、县办企业、实行定额补贴和经批准的计划亏损企业,暂免征收固定资金占用费。
个别企业,由于客观原因,按规定比例交纳固定资金占用费确有困难的,应事先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查,并经省、市、自治区财政厅(局)同意后,可给予临时减免。


在调整国民经济期间,经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封存并已停止提取折旧的设备,可以暂时免交占用费。
四、企业的固定资金占用费,应在当月月底以前,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一次或分次就地缴入中央金库或地方金库。具体交库时间,由各地财政部门或监交部门确定。
凡不按规定及时交清应交的固定资金占用费的企业,从滞纳之日起,每日加收相当于滞纳数额1‰的滞纳金。
五、企业交纳的固定资金占用费及滞纳金,均在销售收入中支付。
企业的销售收入减除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固定资金占用费、流动资金占用费以及营业外支出净额后,即为企业实现的利润。
六、固定资金占用费是利润的转化形式,属于各级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按隶属关系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预算,由财政税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能截留挪用。
一九八0年暂在国家预算收入科目“企业收入类”中,46款“其他企业收入”之后,增设46款之2“固定资金占用费”款级科目。
企业在上交固定资金占用费时,应填具交款书,写明交纳的科目和预算级次。
七、固定资金占用费,从一九八0年一月份起试行。在考核企业一九八0年利润计划时,可将交纳的固定资金占用费扣除考核。
八、实行利润留成的企业,按一九七九年末的固定资金数额计算全年应交固定资金占用费,并相应调整基数利润留成比例。计算增长利润分成时,也要按可比口径。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包干基数和分成比例不作调整。
九、第二、七机械工业部所属企业暂不实行本办法。第三、四、五、六、八机械工业部的所属企业,由于财务体制刚改,实行固定资金有偿占用还有一定困难,待条件成熟后,由国防工办和财政部另行商定执行时间。
十、各省、市、自治区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1980年6月20日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政府令第80号



《扬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已于2011年11月21日经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市市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市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历史建筑的认定和管理。

第三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文物、房管、建设、古城保护、城管、财政、园林、宗教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建筑的义务。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第六条 本市设立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房管、建设、古城保护、文物、园林、宗教、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和代表人士组成。

专家委员会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历史建筑认定、调整、撤销等有关事项的评审,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第二章 历史建筑的认定


第七条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一)建筑类型、建筑样式、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的;

(二)能反映扬州历史文化特点、民俗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四)著名人物的故居、旧居、纪念地以及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建筑物;

(五)其他体现地方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

第八条 历史建筑的认定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征求文物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基础上提出推荐名单,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确认并公布。

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推荐历史建筑。

第九条 经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第十条 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调整和撤销;确需调整或者撤销的,应依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新发现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确定为历史建筑的,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初步确认后,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先予保护。

第三章 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十二条 根据历史建筑保护的实际需要,可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划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

第十三条 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

第十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对历史建筑的使用和保护状况进行巡查。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五条 根据历史建筑的价值,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最低干预的原则,不得变动原有的外貌、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内装修,历史建筑内部在保持原结构体系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可以作适当的变动。

历史建筑不得擅自拆除、改建和翻建。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到城乡规划等部门办理相关批准手续,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施工单位实施。

第十六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物、古城保护等部门对历史建筑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并书面告知所有人或使用人。

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按照保护要求,及时对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和保养,并接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

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和保养的费用,由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承担;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承担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一定补助。

第十七条 历史建筑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到其他影响发生损毁危险的,所有人应当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抢险保护措施。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第十八条 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等竣工档案资料,应当由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及时报送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并按照规定报送城建档案部门保存。

第十九条 在历史建筑上设置广告、招牌、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霓虹灯、泛光照明等户外设施,应当符合该建筑的保护要求及城市市容市貌要求;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审批的,还应当到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历史建筑内不得从事危害建筑安全的活动,不得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

第二十一条 历史建筑因特殊需要必须迁移、拆除的,应当由该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迁移、拆除的历史建筑,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做好建筑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资料保存工作,并按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报送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经批准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实施处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 违反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和使用功能、从事危害建筑安全活动的,或者对历史建筑造成损毁的,按照文物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